| 服务项目 |
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后坊村青山环抱,在村里循着琴音,便能找到龙人书院。这座现代书院以古琴文化为魂,兼具古琴制作、演奏、传习、文化交流等功能。以琴载道,书院常态化开展古琴体验课、雅集交流、文化讲座等丰富活动,为公众开启了一扇亲近、感知千年琴韵的文化之窗。
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其音色空灵悠远,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哲思。位于漳州“龙人古琴文化村”核心的福建省龙人书院,是全国少见的以古琴为主题的书院。
书院创始人谢建东从事古琴弹奏、制作工作已有近30年。怀着“为古琴安家、让琴韵流芳”的初心,他在2011年扎根漳州创建文化村。2016年,书院落成启用,与文化村同名,寓意“龙的传人”守护文化根脉。
从空中俯瞰,书院建筑群布局呈中轴对称、纵深多进布局,面积约1万平方米,分布着“百琴堂”“乐堂”“讲堂”“藏书楼”等空间。“百琴堂”珍藏着40余张古琴,其中一张仲尼式古琴“碧涧松风”,因其器型古朴雅致,又拥有“古幽苍劲、圆融清静、玄妙灵动”的音色而受到一众琴家的认可与喜爱。此古琴曾两度在国家大剧院被演奏,堪称“镇院之宝”。“乐堂”则是一座构造精妙的音乐厅,可容纳二三百人共聆,是举办古琴音乐会的绝佳场所。
从书院出发,踏过溪水潺潺的石桥,便可抵达古琴制作工坊“龙琴坊”。在这里,访客可领略“七年斫一琴”的极致匠心,亲手体验选良材、定琴形、施灰胎、精打磨等古法制琴工序。体验过制琴工艺的访客应成泓告诉半月谈记者:“我亲手刨木挖槽,上漆安弦。制成后弹响第一个音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”
书院的琴韵,不仅滋养着远方来客,还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。在龙琴坊,20多位当地的村民成为谢建东的徒弟,熟练掌握古琴制作中的部分工序。这些“琴匠”负责打磨面漆、安装琴弦等。古琴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就业路径,也为村庄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。
从《良宵引》的指法初探,到《琴道》中的文化哲思,再到《欸乃》曲中激昂旋律的鉴赏,龙人书院的课程体系让古琴艺术立体可感。书院相关负责人谢宗煌介绍,自2020年起,书院携手闽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,开设音乐学(古琴方向)成人本科课程,邀请业界名家担纲教学。每年暑期集中面授,至今已培育逾百名古琴专业人才。
“古琴进校园”是书院推广古琴文化的另一着力点。通过与多所大中专院校深度合作,龙人书院古琴选修课走进课堂,双方互设基地,共同推动古琴音乐及文化教育普及。2019年4月,漳州市首期“古琴进校园”师资研习班在书院开班。龙人古琴研究院副院长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锦冰带来《琴书忘忧》文化讲座,为学员们梳理古琴千年文脉与审美精髓。
每逢暑期,书院便迎来研学高峰。2024年,共有上万名四年级至高中的学生来到书院,在琴韵书香中触摸传统文化。面向广大爱好者,书院还开设“古琴初体验”课程,从识琴型、辨三音、认减字谱到尝试弹奏小曲,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感受古琴的魅力。
无处不琴,无时不韵。书院不仅是习琴、演奏的学堂,也是生活栖居之所。“龙人客舍”配套了50间客房,巧妙地将古琴融入陈设。每间都置有一床古琴,供访客轻拨丝弦,枕琴音而眠。有入住过的网友这么评价:“苍翠山色、流淌溪光被裁剪成活动的画卷。置身于此,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,屏息凝神。感觉就像来到了可以暂时抽离尘嚣、澄澈心灵的‘精神桃花源’,身心皆慢、物我两忘。”
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张俊波介绍,闽台“琴缘”深厚,福建对台湾古琴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,两岸琴人往来不绝。历史上大量福建人迁徙至台湾。台湾琴人中,祖籍福建者不在少数。
今夏,这份“琴缘”在龙人书院再次升温。8月3日,32位台湾古琴协会学员跨海而来,参加为期4天的“2025海峡两岸(漳州)暑期青年交流季”。古琴名家雅集音乐会、打谱研讨、琴弦探秘、琴曲创作分享……活动精彩纷呈。
“我们以琴为媒,为两岸青年搭建研习平台。”谢建东介绍,书院每年暑期举办“闽南琴乐研习营”,吸引两岸百余学子共探闽派琴韵。“古琴与茶道”“琴画创作”等跨界课程,则让年轻一代在多元体验中触摸共同的文化根脉。
自2011年始,书院连续15年举办“龙人古琴文化季”,通过琴歌展演、斫琴体验等活动,吸引两岸琴人共聚。今年7月,第十五届文化季启幕,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古琴讲师与大陆琴家们同台演出,不仅展现古琴艺术的千年风雅,更诉说着“同根同源”的琴心相印与跨越海峡的艺术共鸣。
谢宗煌说,龙人书院通过各类研学活动、论坛、校企合作,让古琴从典籍中走出来,成为现代人可触、可学、可感的生活美学。未来,书院将拥抱数字化浪潮,进一步提升参观体验,让古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。